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88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1.
2001年4月8日强沙尘暴天气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利用MM5中尺度气象模式对2001年4月7~9日发生在新疆南部、青海北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宁夏和内蒙古的大范围大风、强沙尘暴、寒潮和降雪天气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MM5中尺度模式能够模拟出这次天气过程的系统变化,小网格尺度的模拟结果较大网格更能够反映出系统的特征;在地形、地貌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特殊的天气环流形势造成的强而持久的大风和激烈的中尺度垂直对流是这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从空中槽脊形式的配合、发展趋势,地貌、地形特征,地面大风,降温、降压等特征综合分析,提前24 h就能预示出这次大范围的大风、寒潮和沙尘天气的出现。这次过程的特殊之处是:整个模拟过程中模拟区域内在200 hPa以上有弱的层结不稳定状态出现,对流层中、低层层结稳定;沙尘暴发生区域的主要上升气流出现在上午。  相似文献   
512.
新疆沙尘暴源区的气候与荒漠环境变化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17  
根据新疆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阐述了新疆沙尘暴源区气候与荒漠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暖湿过程非常明显,特别是新疆南疆与北疆的气候变化特点和高山与盆地的气候变化差异以及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都明显地反映了干旱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并且也反映了新疆区域气候与中国中、东部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由于气候的波动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荒漠环境也在不同区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尤其是干旱地区的降水、大气湿润程度和下垫面状况都直接影响着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温度的突变是造成环境恶化、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反映出干旱内陆区是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敏感反应区。  相似文献   
513.
塔里木盆地局地和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陈洪武  王旭  马禹 《中国沙漠》2003,23(5):533-538
利用1961-2001年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43站沙尘暴资料,给出了塔里木盆地局地、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定义,得到局地和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1 423次和385次,分析了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原因,并根据地面冷高压和沙尘暴天气的移动路径对385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普查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局地沙尘暴天气过程的高发中心位于柯坪和民丰,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莎车至且末一线和柯坪,柯坪和民丰是盆地沙尘暴的多发中心;区域性大风天气过程的减少、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和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塔里木盆地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趋于减少的重要原因;局地沙尘暴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3~9月;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集中在4~6月,春季4~5月是连续性多暴发时段,造成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冷空气以西进、东灌和西进加东灌为主要路径,盆地热低压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14.
沙尘暴观测及分级标准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张广兴  李霞 《中国沙漠》2003,23(5):586-591
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气流向空中输送大量沙尘,使能见度较低、空气质量恶化,给人们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强沙尘暴往往造成天昏地暗,引起人们恐慌心理,因此,这一天气现象普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无论是分析研究、预警预报,还是媒体报道,沙尘暴的定义、观测、分级、命名必须规范统一才有可比性、可信性。笔者根据近年来国际上召开的沙尘暴会议文集以及国内出版的有关书籍文献,对沙尘暴观测及分级标准研究的现状作一点综述,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15.
2000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天气气候成因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17  
从环境背景和天气气候成因两个方面,分析了2000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频繁爆发的原因。结果表明,① 2000年春季中国北方大风沙尘暴的源地、路径和天气形势可归纳为三种类型;②近年来中国北方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严重,使原本广阔的戈壁沙漠面积逐步扩大,为沙尘暴天气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③ 2000年处于反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高峰期,使东亚冬季风加强;同时2000年春季极涡位于东半球新地岛附近,冷空气频繁南下,易形成大风天气;④ 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迅速且温度偏高,使解冻的地表土层疏松,又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  相似文献   
516.
新世纪第一场沙尘暴初探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利用实时和历史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与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资料,从沙尘暴天气实况、天气气候成因和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三方面,对世纪之交发生在我国北方的一次速度较快、强度较大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大型天气环流系统调整时的上下游效应,使乌拉尔山高压脊迅速发展东移,推动西伯利亚的一股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加之高空急流动量的下传,是这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和动能基础;②前期12月我国北方较正常年份温暖干燥,表层土质干燥疏松,沙尘源丰富,这是此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物质基础;③沙尘天气的发生使我国北方城市空气污染雪上加霜,造成部分城市空气污染异常严重,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增加100%~300%。  相似文献   
517.
贺兰山地区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64,自引:24,他引:40  
通过统计分析贺兰山东、西两侧各6个气象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结果表明,4月和5月分别是贺兰山东、西两侧沙尘暴的高发期,盐池和拐子湖是东、西两侧的高发中心。沙尘暴发生日数的总趋势是减小的,但仍有3个站沙尘暴发生日数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18.
甘肃中部强沙尘暴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0—2006年甘肃中部13个县(市)的21例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各时次高空和地面资料,通过分析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系统,来研究甘肃中部近年来强沙尘暴天气频繁入侵的成因及特点。结果表明:甘肃武威东南部发生沙尘暴天气时,500 hPa高空出现一支风速≥20 m·s-1西北向的急流轴;河西走廊地形的“狭管效应”作用,使沙尘暴移速增快,强度增强,沙尘在翻越乌鞘岭后,相继侵袭白银、兰州、临夏等广大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甘肃中部沙尘暴和强沙尘暴次数逐年增多,强度增强、影响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519.
陕西春季沙尘暴预测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陕西春季沙尘暴的变化趋势、突变和突变的可能原因以及影响陕西春季沙尘暴的环流特征量和其他要素;提出了预报思路,建立了预测概念模型和回归统计模型及其相应的业务流程,在春季沙尘暴趋势预测业务中应用,连续3 a预测结论正确。  相似文献   
520.
A spatial and temporal study on data collected along the longitudinal gradient of the Principal Channel of Bahía Blanca estuary, Argentina, was carried out during 1992–1993. At nine stations,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chlorophyll a (Chl-a) concentration, inorganic nutrient levels, Secchi disk depth, euphotic depth:mixing depth ratio (Zeu:Zm),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were recorded.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Chl-a concentr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decreased towards the outer zone of the estuary. The inner zone (stations 1 and 2),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 turbidity, high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high Zeu:Zm (>0.16, [critical mixing ratio]), registered the highest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and Chl-a concentrations.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data was also noteworthy in this zone. The highest biomass values thus corresponded to June, July, August and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18 μg Chl-a L−1 and 9×106 cells L−1) concomitantly with a diatom bloom. In the middle zone (stations 3–6), a strong phytoplankton biomass decrease was observed and it coincided with both deep-mixed depths and low Zeu:Zm (<0.16). The outer zone (stations 7–9),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low phytoplankton biomass values and low nutrient levels all along the year, was the area mostly influenced by waters from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In view of the abov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Bahía Blanca would be produced in the shallow inner zone during winter, being the spatial reach of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principally limited to estuarine waters. Presumably, less than 5% of such biomass may reach the coastal area of the estu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